生命科学

媒体眼中的“永生”

    据《纽约时报》报道,大部分研究者并不看好将人类的大脑“上传”给电子人,并且对这一项目持怀疑的态度。当被记者问及“你是疯了吗?”是,伊茨科夫则解释称“一个伟大事业的开端总是这样的”。
    该报记者对伊茨科夫进行专访后形容,相比较于商人,伊茨科夫更像是一个“乌托邦”者。他认为,借助他的“阿凡达”们,可以终止世界上普遍存在的饥饿,因为一个机器需要的是维修而非食物,同时,这一计划将引领人们进入一个“平和”的、“意识”的时代,在他看来,这能够帮助人们停止生活的不安和恐惧。
    所以,伊茨科夫认为自己事实上在拯救生命,例如,帮助身患残疾的人体验完整就是其中一项。他说:“这一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回答关于哲学上的‘存在’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大脑,什么是生命以及意识,什么是宇宙。”
    根据美联社的报道,在纽约召开的一次由神经学专家参与的会议上,伊茨科夫设计的时间表被大部分与会专家指出“太过野心勃勃以致不切实际”。
    学者拉泽尔·普哈洛说,伊茨科夫的一些构想不可能实现,“即使实现,也未必是好事……我不喜欢永生,因为我认为,永生如死亡一般无趣。”
    分析人士称,这一计划与“克隆人”等议题一样,都面临着伦理上的考验,因为届时世界上人的形态将分为两种,一种是切实存在的人,还有一种便是以光影和意识存在的人。这样两种形态人的存在将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整个世界还有待讨论。另外,这种替身人终究还需要靠技术和能源来维持,是否真的能够实现“永生”也有待商榷。
    伊茨科夫成立了全球未来会议组织来处理这一项目所引发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纽约时报》评论称,人们可以想象到未来对于这一项目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如果伊茨科夫成功了,历史会以“勇敢的梦想家”记住他;如果他失败了,“荒唐”一词肯定会出现在他的讣告中。